一、歷史深處的文化根基
岳陽建城始于公元前 505 年,古稱 “巴陵”“岳州”,其歷史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。臨湘市沅潭鎮(zhèn)長源村的舊石器時代遺址,見證了約 20 萬年前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的痕跡;而汨羅市黃家園、附山園,華容縣車轱山等 130 余處新石器時代遺址,則訴說著當時原始農業(yè)與手工業(yè)的初步發(fā)展。
作為楚越文化的交匯點和湖湘文化的搖籃,岳陽自古以來便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。晉朝名將杜預曾言 “巴丘沔湘之會,表里山川,實為險固”,宋代詞人張孝祥亦贊嘆其 “雄三楚,吞七澤,隘九州”。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,使得岳陽在歷史長河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,為其文化的多元發(fā)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?二、名人星光照亮文化長河
岳陽這片沃土孕育了眾多彪炳史冊的名人,他們的思想與事跡如同璀璨星光,照亮了岳陽的文化長河。
百代辭章之祖屈原,在汨羅江懷沙自沉,他的愛國精神和《離騷》《九歌》等不朽詩篇,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,也讓岳陽與屈原的名字緊密相連。世界智慧名人左宗棠,作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、軍事家,其收復新疆等壯舉,彰顯了強烈的家國情懷。唐代大詩人杜甫晚年漂泊至岳陽,留下了 “昔聞洞庭水,今上岳陽樓” 等動人詩篇,為岳陽的文化底蘊增添了濃厚的詩意。
近現(xiàn)代以來,岳陽更是走出了任弼時、何長工、李六如、蘇振華等一大批紅色代表人物。任弼時被譽為 “人民駱駝”,他艱苦奮斗、無私奉獻的精神,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;平江起義的英雄們則用熱血詮釋了敢于斗爭、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。
三、文學殿堂里的不朽篇章
岳陽的文學文化源遠流長,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千古絕唱,為這座城市構筑起一座輝煌的文學殿堂。
岳陽樓因范仲淹的《岳陽樓記》而名揚天下,文中 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 的千古名句,不僅是作者家國情懷和憂患意識的體現(xiàn),更成為了岳陽文化的精神象征,激勵著后人以天下為己任。除了范仲淹,李白、杜甫、孟浩然等眾多詩人都曾游歷岳陽,他們筆下的洞庭湖、岳陽樓,或壯闊雄渾,或清麗婉約,為岳陽的山水增添了無盡的文學韻味。
唐代李朝威的《柳毅傳》也是岳陽文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這篇傳奇小說講述了柳毅傳書救龍女的故事,情節(jié)曲折離奇,充滿浪漫主義色彩,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之作,也為岳陽文化增添了一抹奇幻的色彩。
四、民俗畫卷中的生活氣息
岳陽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,如同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畫卷,展現(xiàn)著當地人民的智慧與情懷。
作為龍舟故里,岳陽的端午競渡習俗由來已久,相傳是為了紀念屈原。每年端午節(jié),汨羅江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比賽,各地的龍舟隊匯聚于此,鼓手聲震云霄,龍舟劈波斬浪,場面蔚為壯觀。這一習俗不僅傳承了歷史記憶,更體現(xiàn)了岳陽人民團結協(xié)作、勇往直前的精神。
飲食文化方面,岳陽以洞庭湖的豐饒物產為根基,融合了獨特的湖湘風味。“巴陵全魚席” 久負盛名,一桌宴席盡是湖鮮,清蒸、紅燒、油炸等多種做法,將魚肉的鮮美發(fā)揮到極致。此外,竹筒魚、松鼠鱖魚、華容頭菜等特色菜肴,以及平江辣條、十三村醬菜、長樂甜酒等美食,讓人回味無窮,成為岳陽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民間藝術更是岳陽民俗文化的瑰寶。巴陵戲作為岳陽的傳統(tǒng)戲曲劇種,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,其唱腔優(yōu)美動聽,表演形式豐富多樣,生旦凈末丑輪番登場,水袖、袍甲翻飛間,演繹著一個個忠孝節(jié)義的故事。長樂抬閣故事會、岳州扇制作技藝、岳州窯燒制技藝等,也都展現(xiàn)了岳陽人民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力。
?
五、紅色沃土上的精神傳承
岳陽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沃土,眾多紅色革命遺址和革命精神,構成了岳陽文化中激昂奮進的篇章。
平江起義舊址、任弼時故居、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等,都是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見證。平江起義打響了湖南武裝起義的第一槍,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,其敢于斗爭、敢于勝利的精神,深深融入了岳陽的文化血脈。
這些紅色文化不僅是對歷史的銘記,更是激勵岳陽人民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。革命先輩們堅定的理想信念、無私的奉獻精神和英勇的斗爭精神,在新時代依然煥發(fā)出強大的生命力,指引著岳陽人民在發(fā)展的道路上砥礪前行。
岳陽的文化,是歷史的沉淀,是名人的鑄就,是文學的滋養(yǎng),是民俗的傳承,更是紅色精神的延續(xù)。在這片江湖交匯的土地上,千年文脈不斷傳承與創(chuàng)新,書寫著屬于岳陽的獨特傳奇。
文章來源: 康輝整理